摘自《了凡生意经》
了凡先生听了以后豁然开悟,但是不免还有疑虑。“余进曰”,了凡先生又进一步来请教。“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这个地方,了凡先生就引用孟子的说法来请教问题:按照孟子讲的,我想做有道德的人我可以做主,但是功名富贵是天定的,我哪能求来呢?
这个地方就问大家个问题,道德仁义跟功名富贵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一桩事呢还是两桩事?了凡先生很明显把它当两桩事了。事实上是一桩事情。什么叫道德仁义?我前面讲过,儒家讲五德,仁义礼智信,你有信心就有道德。凡是有信心的人都能够爱人、能帮人、能尊敬人,然后人家更加信任他。能得人的信任,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能做成。人气旺,人气就变成福气。不仅中国人这么说,外国人也这么说。外国有一个人叫卡耐基,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功学专家,差不多影响中国三十年,他就讲成功需要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你得有点本事;第二个要素,一个人光有本事也不能成功,还得有人信任你,人际关系要好。能得人信任就是人气旺,人气就是福气。所以说,信心、信任是道德,功名富贵就是我们讲的福气。
道德仁义跟功名富贵的关系,古人用一句话讲得很清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生命是棵大树,要想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树根要很结实。什么是根?德。人气越旺的人福气越大。反过来,越没人气的人越没福气。古人有一句话叫“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假如一千个人都骂你一句,你连活下去的底气都没有了。我们可以试一下,当然这个太残酷了。我们班上将近一百多个老人家,今天中午我们做个实验,选一个老人出来,我们每人表扬他一句,说老人家你真好,他今天中午吃饭肯定都香。反过来,一百多个人一人骂他一句,他估计今天晚上睡觉都睡不着,气死了。所以人能被人信任是你有福,人不信任你就有祸了。“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功名富贵都是从我们的德上变现的。但是了凡先生把它当两件事了,他自己有障碍。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了凡先生提出这个问题来,云谷禅师就给他解答了,说孟子讲的话不错。“汝自错解耳”,你把孟子的话理解错了。这个是我们跟老祖宗学习时最大的一个错误,把祖宗的话理解错了。这个事情很麻烦。我们跟祖宗学习,特别容易把祖宗的话理解错。读经典,我们常常认为经典有瑕疵、经典有糟粕。
我打一个比方。以前我们都听过一个寓言故事,叫《农夫与蛇》,说农夫冬天走在路上,看到一条蛇冻僵了,同情它,可怜它,捡起来放到怀里面,蛇苏醒过来,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就死了。就这么一个故事,传了几千年。那凭什么这个故事那么有生命力呢?前些年我有一次在北京讲课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就提出来:“老师,不能做善事。你忘了《农夫与蛇》的故事了?现在马路上老太太跌倒了,你扶人家,老太太都讹你、栽赃你。”他就提出这个问题。
《农夫与蛇》这个故事究竟讲的什么意思呢?我就问他一个问题,《农夫与蛇》这个故事是给谁看的?是给农夫看的还是给蛇看的?明明是给蛇看的,告诉蛇不要忘恩负义。凡是书都跟药一样的,药是对症下药,不是什么药都能吃的。我们到药房里面,你不是每一个药都买的,你拉肚子就买拉肚子的药,感冒就买感冒的药,发烧买发烧的药,你不是所有药都能吃的。《农夫与蛇》这个故事专门是给忘恩负义的人看的,农夫一看,就像本来感冒,吃了拉肚子的药了,感冒没治好,还拉肚子了。这就是把经典理解错了。往往我们以为经典有糟粕,其实经典没有糟粕,是理解上的错误。
下面云谷禅师就引用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说法来解释心想事成、有求必应的道理。“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一切福田”就是讲的五福。“不离方寸”,“方寸”就是讲我们的这个心。“福田心耕”,都是我们的念头变现的。“我错了”就是有福的念头,“你错了”就有祸。“我错了”就是和谐家庭,“你错了”就是有怨气的家庭。“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就直接跟你讲,五福从心上求,从念上求,没有求不到的。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这是云谷禅师举了两个例子,告诉了凡先生得会求,会求的人内外双得,不会求的人内外双失。这个提法太重要了。虽然都在求,有会求不会求的问题。
我们老人家要求养老幸福,也得会求。要求儿孙来养我,你不会幸福的,这叫外求了。要求自己,求自己转念头。怎么个转法呢?从说“我错了”开始,别老说“你错了”。有一次我去南京看我岳父,我岳父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老人家身体很好,中气很足。虽然身体好,但是老人家想什么我们做儿女的都是不知道的。那天去看他,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跟他聊天就聊到他年轻时候谈恋爱的事了。老爷子很高兴,拼命讲他年轻时候怎么谈恋爱的,足足讲了三个小时。晚上都该吃饭了,他说再聊一会儿。老年人对谈恋爱也感兴趣,就是没人跟他谈,所以我们对老人并不了解。但是老人家总不能找来女婿说,你跟我聊聊谈恋爱的事吧。这话他不能讲,他不能求人来跟他聊,那不行,人家跟他聊可以。
如果老年人在家里能够读《了凡四训》,把“惟谦受福”读明白了,努力来修谦德,越修谦德就越有福气。谦德就是从敬天爱人来修,从知命认命来修,从知过改过来修,从知恩报恩来修,从认祖归宗来修,从敦伦尽分来修。天天养正气就叫修谦德,不能生气。看父母的好处就是修我们的感恩心,能感恩就是谦德。看父母的长处修我们的恭敬心,恭敬心是谦德。看父母的苦处修我们的慈悲心、爱心,爱心是谦德。就这么来修。不要要求儿孙孝顺我们,把工夫放在我们怎么敬祖上。这是“求在我”。“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所以是“内外双得”,内得道德仁义,外得功名富贵。我们要从整个家族这棵大树来看,这个福也是家族的大福。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如果说我们不反省,只要求人家要孝顺我,就会事与愿违。我就看到有个老人,八十七岁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八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来照顾老人的。老人就很来气,把孩子告到法院了,告孩子不孝顺。你把孩子告到法院,孩子真能孝顺吗?还是不孝顺。顶多按法院的规定陪你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人在心不在。孝顺是讲心的,不是讲人在旁边。所以不能要求,往外求,内外双失。儿女信心不好,事业也不顺,家业也破坏了,叫内外双失。
那么什么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呢?这个“道”不是讲道德,是讲方法。虽然你现在通过法律的方式可以告孩子,孩子该不孝顺你的还是不孝顺你。该孝顺你的,不用通过打官司他还是孝顺你。这叫“得之有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命里没有的你还是得不到。如果讲深一点,作为老人,你有敬祖这个心,你能孝顺祖宗,你就有儿孙孝顺你的命。反过来,不能敬祖,你就不能有儿孙孝顺你的命。我们如果不敬祖又要儿孙孝顺,这是万万求不来的,求的结果就是“内外双失,故无益”。
多一次分享,多一人受益,多一次转发,多一次布施,感恩一切
传统文化VIP单身群(付费群)
赚钱的秘密(一般人不知道)
传统文化论坛视频大全集%收藏
关于举办传统文化单身聚餐会的倡议书
平台历史消息搜索通道(方便家人们查找精彩内容)
各种颈肩腰腿痛使用通脉消痛贴效果反馈大全
感恩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