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反复发烧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底蕴老字号是国医药文化自信的基石
TUhjnbcbe - 2020/12/22 18:48:00
白癜风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708/7282164.html


  中华国医药文化盛典回顾:


  7月24日,首届“中华国医药文化盛典暨中国中药协会国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春城昆明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为“光大国医药文化、福址普天下众生”,旨在凝聚力量传承和发展国医药传统文化。


  出席上午开幕式的嘉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成员、副局长吴刚;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陈可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陶剑虹;中国中药协会国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柳长华等。


  24日下午,由《医药经济报》总经理王莉主持的国医药文化合作主题论坛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随后多位企业家与专家就国家顶层设计下的中国民营中医机构(中医馆)的发展机遇及中医馆合作之道做出了深入交流。


  《医药经济报》作为中华国医药文化组织独家战略合作媒体,现场采访了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精品国药工业理事会牵头单位负责人,希冀通过他们的思想碰撞助力行业自信发展。

[嘉宾]: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胜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达仁堂制药厂厂长李燕钰

贵州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

董事总经理罗战彪

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

董事长胡敏

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斌


  近年来,中医药行业的集体沉默,导致中医药被过度地强调科学性,忽视其文化属性。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很多口口相传的国医药技艺和方法随着老中医、老药工的慢慢老去而面临失传的风险。唤醒、传承、发扬国医药传统文化在整个产业链引起共振。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数百年厚重文化积累的老字号药企在这股暖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药厂应该用什么来弘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厚重?面对当前国医药文化的处境,他们如何重拾中医药行业的尊严?


  1文化回归时不我待


  记者:我们知道,弘扬传统文化是需要载体的。对工业企业而言,很显然老字号的产品就是国医药文化沉淀的“结晶”。在你们看来,当前传统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处境?


  徐胜:中国经济这几年快速发展,现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中医药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零售终端,整个产业会越做越大,最终还会走向世界,这是大势,毋庸置疑。


  但眼下有几件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破局:一是文化的回归。目前,行业内很多时候都是脱离理论体系在谈中医药的发展问题,这使得当前中医药的发展似乎缺少灵*,传统文化亟待回归。


  二是要改变目前的中医诊疗模式。医院多是按西医的方式在看病,这样的思路偏离了轨道。


  三是要在中医药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中医药自己的评价体系,不能总是按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药。目前中医药行业能生存,仰仗于“以药补医”的机制,随着医药分开加速,中药的生存危机值得警醒。而要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传统文化是支撑。


  四是药材的管理要加强。中药材是药厂的第一生产车间,要做精品国药,得从整个产业链进行过程管理。


  五是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医药的培养模式也是按西医的大学教育方式,而真正要培养好的中医师,还得沿用中医药几千年传承的“师带徒”培养模式。随着老中医、老药工逐年减少,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或已经失传,亟待重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体系。


  六是中医药资源要由市场来配置,逐步放开中医馆、中医坐诊等*策条件。


  我想,未来能代表中医药大发展、最有机会走向世界的肯定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建立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呼唤文化的回归。


  罗战彪:现在我们很苦恼,很多传统的东西正在被同化。中医药被边缘化,安宫牛*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现在老中医慢慢老去,中医师少了,执业药师队伍里的中医师更是少之又少,中医都衰退了,怎么去传承国医药文化?另外,很多大专家对中医药多持否定态度,光强调中医药的科学性,忽视了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从产品价格的角度来说,丹参片,我们卖的最高价格是8~9元,吃5天;木香顺气丸1.8元,吃5天,这充分说明中医药的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被忽视掉了;其二,中药的有效性毋庸置疑,几千年炎*子孙用身体做临床试验做出来的老字号中药产品,很多人在否定,而西医做的是老鼠试验,却能风靡临床。换言之,文化氛围也很重要。


  我们要把企业文化上升到平台文化,要去呼吁、去践行、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的特色就在于它有工业的支持。产品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载体,同时有终端药店、中医馆等窗口的推动,展示中医药文化,在药店做精品中药馆等协同传播和推动。只有产业强大了,才有文化的强大。


  2系统制度设计缺位


  记者:现在来看,很多老字号产品普遍做的都不大,有很强的区域性,您认为原因在哪里?


  李燕钰:目前,传统中医药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产业环境来看,目前缺少一些有力的扶持*策来推动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加上有些鼓励*策执行不到位,给很多老字号传统企业带来了不少困惑。最近的低价药*策在各地推开,传统产品在价格空间上有机会做调整,但怎么在招标、使用等*策设计中有效支撑传统精品国药的发展目前尚无明确的*策。


  从市场准入方面来讲,同一品种,往往老字号品种难以中标,因为按严格的质量标准,选用道地药材生产,严格执行规范的加工炮制标准,成本普通偏高,中成药的价格体系又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企业产品质量不同,该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中药产品的质量?更尴尬的是,很多技艺高超的老中医,开完方子效果并不好,原因就是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国家对中医中药系统的管理还有待完善,比如药材种植、仓储,药材的加工炮制等等,很多企业不按严格标准去做,药效肯定难以发挥。


  此外,传统中医药产业没做大,没人学中医,而没有人学中医,就无法传承中医药文化,产业自然做不大。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文化怎么传承?现在很多中医不爱用成药,反倒是西医用得多,弘扬中医药文化从何谈起?


  张斌:首先,从国家管理层面来讲,中药发展方面获得的*策支持比较弱;其次,现在有些无良企业确实损害了整个中药行业,有的产品含有30多味药,如果只测一种组方含量,到成药又不检测,这就给了无良企业可乘之机。更讽刺的是六味地*丸一盒40多元,拿同样的方子抓药,汤剂比成药贵很多。越老字号的产品越受到打压和限制,后来其他企业报同类新药,价格还可以单独申请,而老字号产品的价格一直延续不变。再者,中医除了开汤剂,处方西药的占55%以上,我认为这种现状亟待纠偏。


  3坚守质量王道


  记者:有人说,西医生开中药临床上占70%以上,医院看病的越来越少,医院处方中,西药又占了55%以上,要做大做强传统老字号产品,你们的策略是什么?


  李燕钰:目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达仁堂大部分是OTC品种,占业务销售额的50%多,破局的主要思路医院终端发展。同时,OTC产品进一步和更多地区连锁店合作,与大型连锁店做直营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在其他地区快速发展。以寿桃丸为代表的养生类产品,主要做中高端人群的个性化健康养生教育,通过直销的手段把这些品种拓展起来。


  罗战彪:目前老字号都是区域强势品牌,往往招标招不上,就靠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口碑发展。德昌祥从去年开始加大开展明星代言、空中广告、大面积的地面公益活动等,医院。为此,我们正在做终端导入,通过专品、专柜形式发展老字号产品,和上游企业一起做文化、媒体传播,文化的共同宣传等。我在大胆设想一个新终端的出现,这个终端只卖中药,卖中药老字号。德昌祥崇尚“德”文化,以德制药(即做精品中药、做有真正疗效的传统中药)。在浮躁的商业环境下,我们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制造国药精品,以德置业,厂商、终端、消费者都要讲诚信,营销、管理也要讲诚信,这也是中医药文化。


  胡敏:目前,我们公司的应对逻辑是将现有个品种定位为多品种常规治疗的品种群。以OTC市场为主,约占销售市场的90%。我们主要做两块:一是和区域中小连锁药店合作,独家经销我们的产品群;再就是和单体药店合作,把区域单体整合起来,规模化经营。太极OTC的知名度比较高,但也要差异化经销,更多地在地面精耕细作。


  低价药*策对老字号和品牌企业是一大利好。以前,这些品种都是亏本运作。以复方丹参片为例,片一瓶的复方丹参片光三七的成本就要20元,还不包括冰片、丹参,包装材料及生产过程消耗的费用,国家限价是23.1元。这样的产品只能放弃不做,低价药*策解决了过去低价药价格上不去的问题,这是有利于品牌OTC产品的。


  张斌:我们走精品中药路线。一是在渠道上全面颠覆,从医院、药店延伸到高端商场;二是像龟龄集、定风丹等养生产品走以养生为主的路线,产品属性从过去的治疗往保健属性转变;三是产品推广,走精品中药后,我们锁定中高端人群,更多参与一些线下教育,占领中高端人群的生活、工作空间,比如机场、高端楼宇,来提升企业品牌,从产品属性、价格、渠道、包括线上线下的推广实现颠覆。


  4呼吁国家扶持


  记者:目前,国医药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正面临着一个历史节点的考验,你们有何建议?


  李燕钰:老字号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扛起大旗,成立国医药文化组织有利于形成拳头。除了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外,我认为,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相关*策要真正落到实处。希望中医馆站在弘扬中医药的角度,鼓励老中医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另外,要建机制,在行业内评国医大师不是很好嘛?让真正的国医大师受到尊重,给他们平台,让他们的技艺往下传承。与此同时,多扶持这些老字号企业,在招标评分、质量层次划分上向优秀老字号企业倾斜一些,这样企业可以向前发展,才能自觉自愿地去传承和发展国医药文化。


  胡敏:我觉得平台营销未来会是大趋势,关键看怎么用好,组织与终端怎么互动。在国家*策方面,要注重*策的实际执行程度。


  徐胜:未来几年国医药将会有很好的发展,但前提是文化先行。特别是老字号中药厂应该起主导作用。它们历史悠久,有很深厚的文化积累,且在某个区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产品也经过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验证。同时,中医医疗机构在参与防病治病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国医药文化。

■本报记者马飞


  明日推出中华国医药文化组织终端经销商、中医馆理事会专访,尽请期待。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底蕴老字号是国医药文化自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