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10-.01)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广州中医院中医内科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摄像陈安琳)
心血管疾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扶正固本辅助人体之气机祛邪尤为重要。合理选用药物调节人体之气机从而达到“少火生气”,避免“壮火食气”是一个临证难点。
广州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吴伟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下称邓老),发现其临证中使用补气温阳类药物中巧妙运用“少火生气”理论,采用同类不同性药、调节药物剂量、配伍解*药对等方式治疗心血管疾病比单纯补阳、温阳有效、安全。
“气”与“火”之关联
01
明代·张景岳提及:“少火生人之元气,是火即为气。此气为正气……若正气有余,便是人生之元气。人生元气生于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而为阳气之根也。故命门之火旺,则蒸糟粕而化精微,所谓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者是也。是火即是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
邓老认为,少火即正气,少火生于命门,命门之火藏之于肾,即水中之火也,亦即相火,此火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故当饮食入胃,在阳气的作用下,水谷化生精微,上输于心,滋养君火,君火下通于肾,肾气通过三焦,温煦脏腑组织,以维持脏腑功能,此为少火生气。
“壮火食气”之弊
02
从宋代以来,医生们多受《和剂局方》之影响,大都喜欢温补,其弊端是上火的人多,阴虚火旺,灼伤真阴。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有鉴于此,提出了“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可谓开金元以后滋阴之风。朱丹溪还进一步指出“气有余便是火”,后来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提出“气不足便是寒”。邓老深究古代各家学说,运用“五脏相关学说”,结合岭南地域气候特点,在临床上注重权衡火(阳)与寒(阴)的关系,平衡阴阳,以扶助人体的正气,尤其顾护中焦脾胃枢纽之气。
邓老认为,岭南之地,土卑地薄,湿热交纵,若使用益气助阳之品,需从小剂量开始,酌情加量,不可盲目大剂量使用,易助长火热之邪。
“万病皆损于阳气”、“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火神派”喜欢使用超大剂量的附子,但附子中*的案例屡见不鲜。临床上犹当谨慎。
邓老在小剂量使用附子(3-5g/剂)的同时,多用甘草、生姜与其配伍降低甚至达到解*作用,避免“壮火食气”。
正如《本草正》记载:“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药得之能解其*。”现代研究亦证实甘草的解*作用。
运用“少火生气”理论治疗心血管疾病之经验
03
3.1胸痹心痛(冠心病)—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营卫之气的盛衰依赖于后天之本,即脾胃之气的强弱。邓老认为冠心病为“脾土虚弱,木不生火,营卫不足”所致。正如仲景所言之“四季脾旺不受邪”,因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所以五脏皆有脾胃之气,故调理脾胃可调四脏,从而阴平阳秘,疾病自除。
故在本病的治疗上,邓老强调以补气为要,方用邓氏温胆汤加减。*芪为本方之要药,但部分患者虚不受补,为避免久用*芪而致“壮火食气”,邓老善用“南芪”之五爪龙配合桂枝代替*芪,其认为二者相配益气补虚功同北芪却不温不燥,补而不峻,正合“少火生气”之意;并佐以白芍,柔肝养肝,助木升火。全方温土以助营卫,益气以充君火。
3.2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少量附子,微升少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又称少火,少火不足,君火自弱,而致心气不足;西晋·王叔和在《脉经》提及“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说明了心衰补气的重要性。
故邓老认为“心气不足”为心衰病主要病机,方用人参四逆汤加减。其中附子为补气温阳之要药,历代医家善用附子之人可谓不胜枚举,但对附子的灵活运用邓老首推仲景。
清代·陈修园亦提及“‘气味辛、温,有大*’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研究表明,仲景对附子的用量并不大,常用量附子1枚合约6.9g,大者1枚亦10g左右,多不超过13.8g。
故邓老提出,使用附子应法仲景之“微升少火”之意,小剂量(3-5g/剂)使用,扶植少火,并佐以炙甘草既可解*又可增加补气效力。阴得阳生,阳得阴助,阴平阳秘。另外,在临床上使用熟附子时,多仿仲景真武汤组方思路,加用生姜3片,一可助阳,二可解附子*;常加白芍,酸敛,防附姜之发散。
另外,在临床上使用熟附子时,多仿仲景真武汤组方思路,加用生姜3片,一可助阳,二可解附子*;常加白芍,酸敛,防附姜之发散。
3.3眩晕(老年性高血压)—补气为要,平调阴阳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范畴。老年性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正如《丹溪心法》所云“无虚不作眩”,邓老认为老年人后天之本虚弱,脾土无以灌溉五脏之气,气虚为主要病机,方拟赭决七味汤加减。
其中*芪为君药,意在补益脾气,调和阴阳。且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芪运用较大量仍需加量时配伍五爪龙代替部分*芪,且配合使用麦冬、石斛等养阴之品制*芪之温燥之性,取“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
3.4心悸(病窦综合征)—益气温阳,补少助君
根据发病特点,病窦综合征归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病的范畴。且因脉为心之府,也有医家因其脉以“迟、涩、结、代”为特点,将其归到“脉结代”“迟脉证”进行讨论。不论是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
还是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提出:“迟而无力定虚寒,代脉都因元气虚,结脉皆因气血凝”,不难看出气虚而致阴寒为病窦综合征主要病机。故邓老遵从“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之法,方选自拟*芪麻*附子细辛汤加减。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脉;细辛辛温通阳,以利阳气之敷布。
故在*芪补气的基础上配合小剂量附子(5g/剂)、细辛(3g/剂)取微微升火之意;另外邓老喜佐以太子参、麦冬增益气之功,弱附辛之烈。组方平组方用药于平淡之中每有奇效。
结语
04
邓老在遣方中巧用五爪龙、太子参、桂枝、小剂量附子、细辛等补气温阳类药物调节人体之气机从而提高补气功效且不过于燥热,避免“壮火食气”,体现了“少火生气”之意,临床疗效颇佳。
故在临证之时需要用到峻补扶阳类药物时因顾及患者本身气机与火化的关系,过于峻猛温补往往易损气机,导致壮火食气,功亏一篑,因此可以通过同类不同性的药物、调节药物剂量、配伍解*药对等方式来进行调整气机达到气火平衡。
作者简介国医大师邓铁涛(左)与弟子吴伟
吴伟:中医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之一。现任广州中医院大内科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直属内科第一*支部书记。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教材、规培住院医师教材、研究生教材主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