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我们经常听说的一个中医名词,听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实际上贻害无穷,是身体里隐藏的大麻烦。
三伏天最可怕的东西——寒气!
三伏天,一般人想到的都是热,如何避暑散热,降低体温。
殊不知在中医眼里,对身体威胁最大的是寒气,三伏祛寒的意义远超我们想象。
寒气是什么,寒气就是邪气,一种阴邪,喜欢盘踞在身体正气虚弱的地方,基本上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寒气,或多或少。
寒气怎么来的呢?来源很多,比如冷风,冰箱,冷饮,空调,晚上的风寒,寒凉的水果等生活上的方方面面。
寒气多的人,往往正气不足,免疫力差,并且会个身体带来惊人的危害。
三伏天,如果你没有这些迹象,说明体内“积毒不深”
1、身体的反应
头痛恶寒,和其他的外感一样,都感觉怕冷,同时身重疼痛,这是湿气重的表现,身体觉得酸懒,感觉没有力气,很重的感觉。
2、颜色的反应
湿气重的人,面色淡黄,感觉不那么鲜亮,不会是红润的肤色,甚至出的汗,都是有些黄色。
3、胃口的反应
会觉得胸闷,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不想喝水,容易大便不成形,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征。
4、发烧的特点
湿热为患的发烧,往往下午温度高,有的人甚至就在下午开始发烧,非常典型。
5、舌象和脉象
舌苔白,或者厚腻,或者满布,这种舌苔的状态,往往是我诊断的最主要依据。此时患者的舌质往往是红的,脉弦细而濡。
三伏天,切忌做这些事情
1、淋雨受潮
在阴雨或雾天里要少开窗户,避免湿气进入;室外艳阳高照时,要开窗通风;要经常利用抽湿机及空调的抽湿功能,保证室内空气湿度。
雨天要及时避雨,如果涉水淋雨,回家后应及时换上干衣,并饮服姜糖水;衣服汗湿后,应及时洗澡更衣,平时要注意保持衣服干燥。阴雨过后,一定要晾晒衣被,以驱潮防霉。
2、贪凉受寒
三伏天气温明显升高,天气较为闷热,许多公共场所都已开空调降温,长期处于寒凉的空调环境中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汗出湿衣,毛孔舒张时突然进入空调场所更让寒气乘虚而入,容易引发感冒。
此外,虽然天气转热,但需注意不可因贪凉而伤阳气,如贪吹空调,运动后洗凉水澡,喝冷饮等。
尤其要提醒喜欢长时间开空调的朋友,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7℃。开空调的房间不宜长期关闭,应适时开窗或开门通风,以利空气交换,浊气排出。
3、冷饮过量
小满期间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之气较重,人们常感疲倦易困、食欲欠佳,特别是饮冷喝冰后胃肠消化功能更差,容易出现便溏便稀,甚至腹痛腹泻症状。
天气炎热时还经常吃西瓜、海带、绿豆等食物消暑降温。值得注意的是,西瓜、海带、绿豆均为较寒之物,不宜晨起空腹进食,以免食物寒凉伤及脾胃,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胃寒腹痛症状。
老中医推荐小食方,食疗补身体
夏季饮食调理应以清热利湿,助脾运化为基本原则,下面两种食材非常适合湿热的朋友:
红豆中含有石碱酸、纤维素和皂碱,可增加胃肠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因此可消除心脏性和肾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等症状。
薏仁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除此处,虚寒体质的人湿气重吃薏米红豆茶或食物就没事了如生姜,红枣等。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能食疗则不药补。祛湿必然先调脾胃,以健胃养胃、利水渗湿为主。中医祛湿早就有了严密的逻辑和方法,《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运化,根除湿气,关键在脾脏。
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我们知道红豆薏米可祛湿,但熬煮麻烦,体质不合或用错原料只会加重湿气。
所以除了红豆薏米,还需合理、周全的添加其它食材,讲究君臣佐使。消除湿气的主要病因,并辅助改善其它症状,提高整个机体的功能,合力抵抗湿气,才能达到平衡、快速祛湿的状态。
红豆薏仁芡实茶,采用了中医里药食同补的原理,更好地调理脾胃去湿气。
福东海芡实薏仁红豆茶芡实大麦茯苓去红豆薏米湿茶去湿气调理湿胖淘宝¥56购买已下架红豆薏仁芡实茶出自名医组方,采用了中医里药食同补的原理,在红豆、薏米的基础之上,选用芡实、鱼腥草、荷叶、茯苓、栀子、橘皮、大枣、蜂蜜9种道地食材,科学配伍,使其性质更为温和、平性。
长期食用具有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祛湿之效,可全面调和五脏六腑,根除湿气的同时修复受损。经常失眠多梦的人,每天喝一杯,益气养血、缓解疲劳、吸附身体浊气,睡眠质量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