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三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俗话说,“一伏更比一伏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累积,释放到空气中的温度,与太阳炙烤的温度相结合,从而导致气温越来越高。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在三伏天,会更加注重防暑防湿的养生方式,这并没有什么错,但在防暑防湿的同时,同样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陷入误区之中。
三伏过半,防暑防湿不要走入“误区”
误区一:通过加速流汗的方式祛除湿气
因为三伏天是夏季温度最高,湿气最重的时候。湿气在体内会形成阴液,因此不少人会采用流汗的方式,借此排出体内湿气。
但实际上,“湿邪”和汗液是两码事,在三伏天的高温下,流汗会变得容易,但随着汗液失去的还有身体热量,而身体热量是由血气供应的。汗液流失过多,身体热量丧失,反而会让湿气更进一步占据身体,导致三伏天湿症加重。
误区二:在三伏天盲目进补
中医曾言,三伏天宜“冬病夏治”,即在三伏天这个阳气最旺的时间段,适当滋补阳气和血气,从而达到帮助身体“藏纳”,从而更好地祛除身体湿气。
但是,“冬病夏治”更多是针对本身是湿热体质,亦或是阴虚体质的人群。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三伏天进补过多,导致体内阳气过剩,反而会导致身体阴阳失衡,出现“火上浇油”的情况。
误区三:通过大量饮水来解暑
三伏天容易流汗,适当增加饮水量,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确是解暑的有效方法。
但如果“喝过头”了,在三伏天大量且频繁的饮水,不仅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还有可能造成“水中毒”的风险。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日饮水量在ml左右即可。由于三伏天气温较高,饮水量可以提高到ml左右,即便是普通的白开水,喝太多对健康也不利。
综上所述,在三伏天养生,防暑防湿也要注意避开误区,健康养生才是正确的方法。在防暑、防湿的同时,不少人会忽略掉一件事情,那就是“防寒”。
可能有朋友会疑惑:
三伏天那么热,有必要“防寒”吗?
我们可以将人体比作一个“房屋”。而浑身上下的毛孔,就好比是一扇扇窗户。
在三伏天时,因为天气炎热,身体有散热的需求所以毛孔会张开,就好比一间房子的窗户都打开了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阳气和湿气以外,各种外在物质都有可能进入身体,其中就包括寒气。尤其是在现代,空调、风扇长时间产出“寒气”,从“窗户”进入身体,因此就有了防寒的必要。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叫做“阳气越于外,而体虚于内”,越是炎热的时候,身体越容易“门洞大开”,对于寒气则越是要警惕。
三伏天,防寒很重要,警惕3个“寒气来源”
在三伏天想要防寒,避免过量的寒气入体是比较好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寒气源头”的接触,从而降低体内寒气水平,起到防寒的效果:
寒气来源一:各类冷饮和雪糕
相比于毛孔这一途径,从肠胃中进入的寒气,在参与消化系统的过程中,更容易对运化造成影响。
所以,在三伏天想要防寒,冷饮,雪糕一类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不要因为一时的刺激,而给身体健康带来负担。雪糕,冷饮吃太多,不仅会导致寒气入体,还会因为碳水摄入而导致肥胖风险增加,肥胖导致身体湿气水平提高,更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如果实在想要解暑,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是更合适的选择。
寒气来源二:空调房
在现代社会,空调房是最主要的寒气源头,长期待在空调房里,机器制造的冷风不停地吹在毛孔上,进入身体的寒气也会因此变多。
所以,想要减少寒气入体,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每隔一到两个小时,建议关掉空调,打开窗户,让室内寒气水平下降,更有利于健康。
除此之外,避免空调“直吹”的情况,也能有效降低寒气入体的频率,切勿因为贪凉延误健康。
寒气源头三:淋雨受潮
三伏天气温高,湿气重,下雨也是常有的事情。在淋雨以后,体表的雨水会带走身体大部分热量,从而给了寒气趁虚而入的机会。在淋雨以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有感冒,发烧等寒凉症状出现。
因此,避免在下雨天“受寒”,在淋雨以后,还请一定要及时洗个热水澡,帮助恢复体表温度,通过温度差将体内寒气“逼”出,降低疾病风险。
综上所述,在三伏天,防暑、防湿,还有防寒,真的是样样不能少。三伏越是临近尾声,越是要注重养生,保护身体健康,才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资料:
[1]张永康."三伏天"需防寒[J].中医健康养生,,6(8):2.
[2]姜泉.三伏天养生防暑误区[J].婚姻与家庭:上半月,,():P.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