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胜
三伏养一夏,健康富一年
“三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之中气温最热、阳气最盛的时候,同时也是天气潮湿闷热、体内最为虚寒的时候。
这时候人们除了感觉到不舒服,容易困倦乏力、食欲下降等,人体抵抗力也会下降。
眼下将进入三伏天,如何过好三伏天?
《黄帝内经》:三伏天,不论男女,都要以坐月子的态度来对待,热养生,逼自己健康。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10天)《黄帝内经》热养生,养阳祛湿调阴阳
《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的基石,更是我们传统养生的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的养生理论都出于此。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尤其是三伏天,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三伏天数长达40天,是一年中最易生病的40天,同时也是借助时节气候,养阳祛湿避暑,调理体质的绝佳时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
春夏气温高的时候,阳气向外的趋势会更明显,想要“飞得更高”。因为“阳气”本来就有“向上、温暖、发散”的特性。再加上受自然界阳气的熏蒸,于是游走在体表的阳气会消耗更快。相对来说,体内就会出现“阴胜则寒”的情况,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伏阴”。如果再大量进食冰冻冷饮,您说体内的阴寒之气会不会更加重了?如果你喝了温开水,体表的“热”和气温的热结合,一开始会感觉更热而冒汗;当热饮进入身体后,把躲在身体阴暗角落的“寒气”给赶出来,有时候还会打个激灵,这就是身子骨里的“伏阴”被赶出来了,再到秋冬,就会感到受益匪浅,这也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教你养阳祛湿避暑。中医关于养生,主要的目的无非一个,那就是使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所在。比如早起之后,喝点姜汤水,发散一下体内的伏阴,也顺应了阳气的升散之性,这种做法,就是“养”阳;日暮之后,缓步一会,让心平气和,以缓解阳气的过度发散,去其“躁动”之性,“引阳入阴”,以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三伏天,趁热养阳,以热制热
7月,暑假开始神兽归笼,同时也意味着——三~伏~天~来了如今正值初伏,大伙儿还顶得住吗?三伏天,“热着过”才养生!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也是排陈寒、养阳气的黄金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年三伏天,是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虽然夏天很热,但是凡事有弊就有利,我们不要讨厌太阳。中医讲天人相应,夏季炎热,我们的身体也受到相应的影响,阳气外散外浮,气血聚集体表,毛孔张开,腠理开泄,日夜耗阳,同时暑季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则必然内阳中虚。 因此,夏季是内阳易虚的季节,也是扶阳、排邪的重要时节。 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黄帝内经》,三伏天晒背,不花1分钱,晒对了能健康一整年。
《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简单来说,就是夏天入睡可以稍微晚一点,不过可以早起,多做户外运动,《黄帝内经》中说到“动能升阳”,夏天多运动,多晒太阳,不要因为天气闷热就不运动。
在气温不是特别高的日子里,清晨和傍晚在活动,晒点晨光或者落日余晖,没有坏处。当然,这可以和运动结合起来,做一些户外活动。不过,一旦遇到高温预警等极端气候,一定要避免外出活动,日晒也要减少,毕竟此时预防中暑才是最重要的。三伏天,不要贪凉,祛湿解暑,冬病夏治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分别是初伏、中伏、末伏,我们常说的“苦~夏”就是在这时候。
炎热的夏天最美的不过于
手拿冰棍
怀抱西瓜
头顶空调
怎么凉怎么来
熟不知,三伏天这样做才养生
1、风扇要比空调好。空调可以迅速降温,但常吹空调会影响人的排汗功能。长期呆在空调房中,人体对温度调节的能力就会降低,会引发各种不适。所以,能吹风扇的时候尽量不吹空调。空调的冷风不要对着身体吹,空调环境尽量穿长裤或长裙,不要穿露背装或短裙、超短裤。大出汗后不要马上进入空调环境,出汗的时候毛孔开放,进入空调环境毛孔立马收缩关闭,导致汗出不畅,邪气不能出来,同时寒气从毛孔而入。寒主收引,夏天,人体阳气在外,营阴内守,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意思就是让体内的气能够泄出去,不要闭汗。人体是有一定自御功能的,当有寒气来袭时,毛孔就会自动收缩,汗液排不出去,湿邪就会被关闭于体内,从而导致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甚至会出现发烧、头痛等症状。2、进食冷饮要适量。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寒凉饮食偏多,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吃冰吃凉,吹空调熬夜等等,导致人体内阳气受损,所以很多人都阳气不足,寒邪内盛,在中医里祛寒除湿治疗之法就是艾灸。适度的冷饮是可以,能起到消暑的作用,减轻炎热带来的不适感,但不能过量、过度;从冰箱出来的食物放“热”了再吃,比如说冰西瓜,从冰箱拿出后先在常温下放一放再吃,这样可以减少寒凉之性。适当喝一点热茶,用热茶来中和一下冷饮的伤害。3.冲凉不如热水澡.进入伏天后,很多人图一时凉爽,觉得洗冷水澡才舒服。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洗热水澡就更有必要。“百病从寒起”,三伏天虽热,但如果贪凉,不注意防寒,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腹泻胃疼等,一不小心会招来疾病,甚至是留下病根。有一些疾病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在体内,给秋冬留下病根。4、逼自己出养生汗,夏天治未病防冬。
伏天最重要的传统医学理论便是“冬病夏治”“冬病夏调”,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的条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夏日不除积寒,秋风又添新寒!
三伏天就是出汗的季节,出汗是人体祛除寒湿、排除代谢废物的重要途经,中医养生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三伏天”的“伏”又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若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内经有云,“……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三伏天趁着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即道医所谓的“春夏养阳”,也是为何要“趁热”治疗的原因。5、橘子,可以祛湿气。
炎热的三伏天,很多的朋友会出现浑身疲乏无力、午睡睡得特别沉但还是一副睡不够的样子,而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在中医看来,是体内湿气重所致,这个时候进行养生祛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炎热的夏天,气温逐渐升高,雨水逐渐增多,暑邪、湿邪也逐渐壮大。
中医认为,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这其中最难治的就是湿邪。
湿邪不仅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也同样属于湿邪疫毒,疫毒是说传染性,毒说明其危害性大,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高。
在中医的角度里面认为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盛的季节,所以如果湿气重的小伙伴们,可以抓住三伏天的时间来驱除体内的湿气。
橘子全身都是宝,包含多味中药,是体内湿气重的中医化解之道,湿气重的体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全身经络(人体微循环)得以保持畅通,体内湿气不请自走。天“冬病夏治”
陆玖国际公司多年来专注于体育、文化、产品/企业品牌的策划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