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反复发烧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年头,连该不该物理降温这事儿,都有争议
TUhjnbcbe - 2025/2/3 13:50:00

前段时间,佑佑突然发烧了——不停咳嗽,喘气时而“呼噜呼噜”的,到了夜里烧起来,更是整夜整夜地啼哭。

但即便这样,她始终没有高烧起来,一直保持在38度2上下。在咨询了家中的+行业内的专家,评估了当下防疫形式之后,我们决定在家吃药观察处理。

还学习呢

然而,一个最最基础的问题却让我们产生了讨论。

那就是——到底应不应该物理降温!

以我岳父(前医生)和我医院的专家的意见是——物理降温一直在被沿用;而佐佑妈说,她看过一些医疗科普类的文章,说不建议使用以温水擦浴为代表的的物理降温方式,给宝宝进行处理。

尤其是这两年,很多人引述《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说在这份指南中,已经不再推荐使用物理降温了。

观点是:

物理降温的确有助于体温下降,但会增大孩子的不适感,会让其他身体部位感到不畅。比方说给孩子枕冰枕、贴冰毛巾,不仅不能降温,甚至会引起孩子寒颤,所以物理降温已经被逐渐淘汰了。

然而,当我找到了这份发表于《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11月第3卷第6期的文章,里面的观点是:

2.4.14物理降温

(1)急性发热时推荐选用温热搽身和(或)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法(Ib)。

(2)冰水灌肠造成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常有较严重的不适感,不推荐用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Ib)。

(3)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及退热剂(Ia),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退热剂(Ib);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搽身的物理降温方法(Ia)。

而且关于物理降温的建议,都是基于Ia或Ib等级(最高等级)的证据,也就是经过大量的数据荟萃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得到结论,并非基于多数专家的普遍观点——这种低级别的证据。

然而,这份“指南”已经是十多年前发表的了,时至今日,观点依旧吗?

带着这种疑问,我继续进行着检索,找到了这份《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这份新的指南发布于年,同样是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上。

在这里面的第20个问题,便是回答“物理降温在发热儿童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观点如下:

似乎物理降温真的不推荐了?

我又仔细看了下下面的具体说明。

说明主要是讲述了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对于物理降温实际作用的考察。

首先,在温水擦浴一小时后与使用药物安慰剂(就是吃进去的东西只起个心理作用)的效果比较中,温水擦浴确实让少量的一些儿童产生了退热效果,而药物安慰剂并没有产生效果。

此外,使用乙酰氨基酚+温水擦浴一小时后,与单独使用乙酰氨基酚进行比较,前者体温正常的儿童比例远高于后者,大概是10倍左右。

因此,配合无论是纯粹温水擦浴,还是配合乙酰氨基酚的温水擦浴,对于儿童的退热都是有用的,当然吃药+擦浴的效果更佳明显。

这里说明下,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

而在其他的对照试验中,数据显示温水擦浴会给少部分孩子造成皮疹或是哭闹的现象,而冰水和酒精擦浴,不仅效果没有更好,孩子的不适感会更强。

帮大家大致归纳下:

温水擦浴对于一些孩子的退热是有效的,但有造成不适感的可能性;

退烧药+温水擦浴的组合,比纯吃退烧药会好;

文中的所有建议,都是针对儿科、急诊科、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的,且明确说明了:

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临床医生可不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急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

并且,“指南”中的推荐意见采用的是GRADE标准——它是循证医学的核心,通过制定国际统一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为决策者、临床医生及患者的使用提供了每个结果的效应估计,进而对相关判断做出了透明而明确的解释:

而且文中关于物理降温建议——都是1D。

也就是说,围绕物理降温的建议,都是“极低质量证据的不推荐”。

所以结论在此,怎么使用看大家了。

我家最后反正是用温水擦拭(不是擦浴,就是擦擦手脚和脸)进行物理降温了,宝宝也没有不适。加上多喝水+吃药+多休息的治疗,很快症状就减轻了。

发热本身不是病症,而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物理降温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宝宝的舒适度,尽管这很可能效果有限或是很短暂。

当然,除了不要用酒精擦拭给孩子降温之外,也千万不要用捂汗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小朋友的体温调节功能并不完善,捂汗会导致热量在体内无法散出,出现高烧、惊厥、昏迷等现象,非常危险。

在最新版的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对于家庭治疗发热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条:

保持孩子的房间和整个家里凉爽舒适,给孩子少穿一点衣服。

这其实与我们传统认知的直觉相反。

我们总是在孩子发热的时候,怕孩子“着凉”,盲目着急裹衣服,却忽略了散热的重要性。

这其中尺度的拿捏,在于怎样让孩子舒适——在这背后,体现的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生病时可以保持理性,不要过分焦虑盲目折腾,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宝宝的状况,做好温度测量和记录,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做正确的选择。

这一次生病,在如何让宝宝自己接受吃药这件事上,我们也总结出了非常有趣的经验,下次再分享给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年头,连该不该物理降温这事儿,都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