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5日,英国气温突破40℃,英国政府把高温健康预警级别提高到4级,并随即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而我国近期也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四川东部、重庆、陕西东南部、湖北西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41℃,多地发布70余个高温红色预警。
气温40℃,地表温度往往超过60℃,在这个温度下作业,别说老年人,就算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也受不了,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
所谓热射病,通俗说就是严重的中暑,死亡率很高。
热射病如何致死?
中暑是发生于高温、高湿环境中的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热射病发病的诱因多是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好发于平素健康的年轻人,特别是军人或运动员。
很多人认为,高体温会将组织细胞“热伤”或“热死”,所以,降温治疗是重症中暑患者救治的首要措施。但是,即便使其体温迅速降至正常,患者仍然会继发各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最后还是死亡了。所以,热射病引起的死亡,不是单纯的热那么简单。
进一步探索发现,高体温并不是快速直接“杀死”细胞,而是激活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最终引起患者严重的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广泛血栓形成和多器官出血。即使幸存者,也可能遗留神经和心血管并发症,并有持续的死亡风险。
发生中暑后,如果检验“凝血酶时间”超过17.4秒,热射病发生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热射病血管内皮细胞可因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造成损伤,进而诱发凝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减少。
8个措施防中暑
高温天气下,如果不得不进行户外作业或训练,那么可以做好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热适应。通过反复热刺激,使人体出现生理、心理、行为、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高强度训练,这个适应过程一般需要10~14天。一般来说,运动时心率小于次/分为低强度,心率在~次/分为中等强度,心率大于次/分为大强度,心率超过次/分为极限强度。一般身体出大汗时,表明达到了中等训练强度。
年轻人安全心率和最高心率的算法分别是(-年龄)×70%、(-年龄)×(80%~85%)。如20岁的人,运动中安全心率为次/分,最高心率为~次/分。如果训练中心率大于次/分,且持续不降,或体温大于38.5℃时,应终止训练,立即进行降温处理。热适应后,发生中暑的几率会变小,即使发生也不会很严重。
二是不提倡带病作业。生病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在炎热天气下训练容易发生中暑。若作业、训练前出现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烧、腹泻,或服用过某些药物(如退烧药、抗生素等)、超重或肥胖、缺乏锻炼、有热相关性疾病的病史(中暑或热射病)等,都应停止作业。
三是重视间隙降温。作业前和间隙可通过冷水喷雾、戴冰帽和冷颈圈、用湿毛巾和冰袋冰敷、将前臂和手浸泡在冷水中、饮用含盐的冰液体等方式降温。在烈日下不要摘帽子。
四是补水补盐。口渴想喝水时,说明体内缺水量已达到体重的2%左右。如果缺水量超过体重的2%,极易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在炎热环境下进行作业时,建议每小时补充含盐饮品0.5~1升,每天补水6~8升。也可以通过尿量及尿的颜色判断补水是否足够,若尿量少或颜色深,说明喝水不够。
五是备齐防暑监测“三宝”。防暑监测“三宝”分别为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指脉氧检测仪,可以用来监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机体核心温度及生命体征。此外,要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
六是准备降温设备。建议在作业、训练前准备好热射病救援浴盆担架组合、贮水槽、医用冰帽、冰颈圈、冰毯、折叠水桶、冰袋等降温设备,用来进行紧急降温。
七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有助于恢复体力。
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