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享受着全家人的爱护,大人们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从刚出生的母乳、奶粉,到6个月的辅食添加,从清粥蛋羹到蔬果肉禽,无不精挑细选,生怕孩子吃不饱,吃不健康。可是,吃的好就一定吃的对吗?吃的饱,就一定长的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个跟吃有关系的小儿常见的病症,宝妈们一定都听过——小儿积食。
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意思就是说,要想小孩子健康,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就不要给孩子吃的太多,穿得太多。积食主要就是由于饮食过量造成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遇到喜欢吃的,难免吃的多。
而有的家长溺爱顺从孩子,有的家长觉得吃的多才能长得高、长得壮,这样做的后果不光适得其反,还给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长久的积食,还会影响孩子生长,严重的损伤脾胃功能。
通常,积食的孩子一般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甚至引起孩子发烧。
宝妈们要细心的观察,对照平时孩子的生活习惯,来判断孩子是否是积食了。积食也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手足发烧、面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咱们来聊聊比较典型的。
小儿积食有哪些外在的表现?
第一种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
我大侄儿,小名“小胖”,人如其名,食量也比同龄的小朋友多的多,前两天听嫂子说,孩子蔫蔫的,不爱吃饭,换着花样做也不爱吃,孩子的肚子还鼓鼓的,紧绷的,她带去看了医生。
医生检查以后说:“这孩子食欲不振,腹部满胀,嗳气酸腐味,明显就是积食了。”原来,小胖那天晚上吃了煎肉,小孩子本来消化能力就弱,平时吃的还不少,再加上到家就睡没有适量运动,结果就造成了积食。
第二种表现、恶心呕吐,发烧发热
有的孩子积食不消化,还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其实能吐出来还好,也是身体的一种自保反应。
但如果吐的过于频繁,吃啥吐啥,这时候就不要再吃了,禁食几个小时,禁食期间注意补充水分,要喝温水,少量多次,避免刺激呕吐。
积食也会造成发热,食物滞留身体时间过长,就会化成内热,表现为手脚心热,舌苔厚腻,大便干燥,甚至发烧,一般可以用退烧贴等进行物理降温。
第三种表现、面黄便臭、睡不踏实
中医讲,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把脾作为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的人,一般形体都消瘦。孩子小的时候身体没有发育完全,如果长期积食。
那么就会影响脾胃功能,外在表现就是面色发黄,精神萎靡。积食以后,肠蠕动频率变低,导致食物不能及时被排出,所以“粪便臭如败卵”,也就是便便有腐败的臭鸡蛋味。
积食的孩子,一般夜里睡的也不安稳,跟健康状态有很明显的对比,积食了就会翻来覆去,滚来滚去,反正是睡不踏实。
尤其是较小的孩子,只会用哭闹来表达,而且还非常的不好哄,宝妈们要是不了解情况,只会被孩子搞的精疲力竭,这在中医里也有对应“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何预防和解决孩子积食胀气
首先、从饮食入手
积食主要是由于吃的过多,所以宝妈们,千万别怕孩子吃不饱,现在已经不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了。讲究高营养不如讲究食物的搭配,促进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所以孩子小时候尽量多吃些易消化,好吸收的食物,比如:五谷米粥杂粮、面条、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尤其是油炸、熏烤的高热量的肉类。
其次、要增加适量的运动
现在的孩子好静不好动,尤其是看上电视,玩上手机,更是一动不动,一个个都长成了小胖墩儿,让孩子动起来,不但可以助消化,促吸收,还可以强壮孩子的身体。
小些的孩子可以跟父母玩些亲子游戏,愉悦身心,培养默契,大些的孩子可以跳绳,踢毽子等等,哪怕是玩玩沙子扬扬土都行,孩子动起来,性格也开朗。
最后、尽量避免脾胃受凉
比如,夏天虽然很热,也别让孩子在空调下面吹凉风,或者打着空调睡觉。现在冷饮、雪糕种类五花八门,买着又方便,又好吃。
但也不要给孩子吃,因为容易让脾胃受凉,降低蠕动能力不易消化处理食物,而导致积食。所以要让孩子不积食,少胀气,就要好好的保护、养护他们的脾胃。
孩子一旦积食了,宝妈们也别焦虑上火,如果不严重,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调理,以及借助暖脐帖,轻轻按揉腹部,等非药物方法来改善孩子的情况。
我家常年都备着暖脐贴、肚脐贴,因为我家孩子就特别容易脾胃受凉,一般通过及时的手段,都不会往严重发展,病程也比较短,不反复。如果严重呕吐或者腹泻,伴随发热,精神不振,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
家有二宝育儿经寄语:
让孩子不积食比如何治疗积食更重要,所以宝妈们日常就要多用心,而不是病来了再注意,孩子小的时候,常生病,在所难免。
生病也是对抵抗力以及自身机能的一个升级,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总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育孩子也不在一朝一夕,希望孩子们都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