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紧张、焦虑的宝妈宝爸:医生我家孩子发烧了(抱着孩子,急匆匆地喊)。
医生:感觉还行呀,先测一下体温吧(看了孩子之后,摸了摸小脸儿)。
结果:体温37.2℃。
医生:现在没发烧,是不是穿着太多?刚吃完饭?刚刚活动了?精神状态差吗?有没有皮疹、咳嗽、腹痛等其他症状?
宝妈宝爸:额。。。蒙圈了。。。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人体自身防御系统和外来入侵的病原作战的结果,发热越高,说明作战越激烈,人体防御能力越强,并不完全代表着疾病越严重。
发热一定是坏事儿吗?
由于发热是很多疾病的症状,人们都会认为发热对身体有害。其实,发热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入侵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利于清除病原体,战胜疾病。而且发热是儿童成长中建立、完善、提高免疫的必经之路。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表明体内有疾病存在的信号。
发热的判定标准?
发热的定义: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在临床工作中通常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发热时间≤7d为急性发热;发热持续时间>7-10天为长期发热。
注:不能以某个固定体温值来定义发热,这样过于绝对。准确来说应该参考孩子平时的基础体温来确定,比如孩子平时体温就可以达到37.4℃,那对于他来说,37.4℃就不算发热了,因此,家长心里要有数,知道孩子平时的体温。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5-38℃
中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影响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人体一天的体温是有变化的,测量时长、运动、进食、年龄(婴幼儿一般比年长儿体温高一些)、白天高于夜间、午后高于早晨等。如婴儿核心体温夜间可低至36℃,白天活动后可达到37.8℃,特别是进食后。
因此,发现孩子可能发烧了,应该考虑是不是上述因素影响了体温。
正常小儿的体温波动范围
腋温36.5~37.2℃,肛温36.5~37.7℃,舌下温度较肛温低0.3~0.5℃,直肠体温最接近于核心体温。
体温计和测量部位如何选择?
测量部位:腋窝、直肠、口腔、皮肤、耳朵。
体温计:数字腋窝体温计、直肠玻璃水银体温计、红外耳温计、红外线前额皮肤体温计和传统的腋窝玻璃水银体温计。
不同部位或工具测量结果不一样。
各国指南推荐:英国妇女儿童健康合作中心和意大利儿科协会推荐:1月龄的婴儿用电子体温计测腋温;1月龄~5岁儿童: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腋温,也可用红外线体温计测耳温。
美国儿科协会建议:4岁者测量肛温,但禁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免疫缺陷患儿;稍年长儿(≥4岁)测量口腔温度;也可用红外线体温计测量耳温。
国内指南推荐采用腋温或肛温,并认为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量结果差异小,两者均可。
注: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并且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因此,在选择测量部位和测量工具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现有体温计类型而定,但相对来说,电子体温计比较方便、快捷、准确,而且无重金属污染隐患,推荐使用。
测体温时注意事项
①不建议在孩子进食2小时之内或运动半小时之内测体温。
②测腋温前,用干毛巾把孩子腋温擦干。
③水银体温计的测温时长:腋下5-10分钟,口腔3-5分钟,直肠1-3分钟。
④对于小婴儿,经常是由家长抱着测体温的,由于传热而导致测出的体温高于实际体温,应将小婴儿单独放于床上再进行测量。
退热目的
退热的目的:是减轻儿童因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适,并减轻家长对儿童发热的紧张或恐惧情绪。
很多人认为只要孩子体温退下来了就好,口服退热药可能会有副作用,于是给予温水擦浴、冰水或酒精擦浴方法等物理方法来快速降温,然而由于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如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哭闹等,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对发热儿童采用物理降温。
该图用于评估患儿的舒适度
什么情况下需采取退热措施?
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引起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2月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退热药。(根据WHO制定的儿童常见疾病管理指南关于发热儿童管理的推荐意见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儿童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药物说明书)
通过这篇文章,是不是可以走出很多误区呢,想了解更多有关儿童健康、育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