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白斑发展 https://m.39.net/pf/a_6188252.html有位网友很苦恼:幼儿园要求家人每晚陪孩子读20分钟《三字经》,可他3岁的儿子每次都不认真跟读,坐不住、也不愿意小手指书本,注意力不集中,20分钟里,有一大半时间被用来纠正孩子坐姿、提醒孩子专注,气的他常拿衣架拿孩子。都说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自己孩子却从小讨厌读书,这可怎么办啊?我是中级绘本讲师,有7年的亲子共读经历及绘本教学经验,看到他的提问,第一反应是,这种幼儿园的打卡式阅读,应该马上停止,因为就他描述的情况来看,幼儿园和他,都不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我接触过很多幼儿园,有个普遍现象——没有一个幼儿园不提倡亲子阅读的!但瞎指挥的占大多数!再加上瞎配合的家长,学前三年,家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终于把孩子的阅读兴趣摧毁了。1、要求孩子阅读时长不合理首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通常专注力分钟数是年龄+5,比如你家孩子三岁,阅读专注的时间就在8分钟左右。若之前阅读经历十分有限,那么,专注力时间则更短。很多幼儿园要求亲子阅读每天每次20分钟,我还见过要求1小时的,这种一刀切的规定根本不合理,完全忽视了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其次,根据幼儿的视觉发展,他们注视书的时间不能过长,4-12个月宝宝不应超过5分钟,1-3岁间不应超过15分钟,4-6岁间不应超过25分钟。2-3岁间的幼儿,通常你还没跟他一起读完整本图画书,他们已经转移注意力了。比如你家孩子“精神不集中”,就是必然会出现的状态——20分钟时长,完全超出了他能保持的时长。2、要求孩子端正坐姿且指读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唯一办法,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前阅读的本质,不是用来学习知识、也不是用来培养习惯,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尽管阅读的力量被世人所认可,但阅读并不是学前宝宝的必修课,健康成长才是刚需,低幼阅读,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读书,那是教室里的要求,不应该是家中的要求。试问您读书是板板正正端坐在书桌前、并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标准吗?别说一个三岁的孩子,即使一个成人,保持端正坐姿20分钟也不容易。非自由的、很累的姿势阅读,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负担。你时不时纠正孩子,也就是在频繁打断孩子本就不多的专注力,同时也打乱了孩子的内在秩序,这种情况若长期维持,孩子恐怕连基本的注意力都难维持,还怎么进行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前幼儿的阅读,是通过耳朵听大人念字、眼睛看图进行的,他们要把耳听和眼看的信息进行提取、再交织理解,才能“读懂”一本书。指读即打乱了故事节奏、又分散幼儿读图注意力,又不是以认字为目标的教学式阅读,不必要求孩子指读,除非孩子要求家长指着字读给他听。学前的亲子阅读,就是书在你手里,孩子在你怀里、你读字他看图的阅读,孩子想再听一遍你就再念一遍,不想听了就合上书。当孩子认为,读书是“让妈妈/爸爸和我在一起做温暖安静又快乐的事”,亲子共读才是有效的、成功的。3、要求孩子阅读指定书籍尽管童书的类型、主题多种多样,但对于学前幼儿的阅读,最适合的体裁是“儿歌打头、童话当道、生活故事居多”类的图画书(绘本)最适合的主题是“好吃、好玩、好看、好多人”,帮助孩子链接“与我有关”的童书。比如《我爸爸》、《我妈妈》之类的绘本为什么深受小朋友喜爱?因为我也有爸爸和妈妈,我的爸爸妈妈和书中的爸爸妈妈有很多共同点。为幼儿选书,要投其所好、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关心什么?什么最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周围的世界如何在他们面前展开?有恐龙情结的幼儿,肯定钟爱对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绘本;有公主梦的小女孩,更乐意听“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喜爱拼拼剪剪的小朋友,看艾瑞·卡尔的书会有熟悉感;有依恋物小孩,读《阿文的小毯子》会立刻滋生共鸣……而你家孩子,被强制要求读三字经。他不懂其义、也无法产生共鸣和生活经验链接,当然不少大人叫喊着“国学经典要从娃娃抓起”、“润物无声中华风”,认为要趁着3-6岁是孩子记忆力最惊人的时期,多读多背诵国学经典。可是,在3-6岁、孩子求知欲望最旺盛的阶段,不是更应该利用图书,为孩子架起一座外部世界和他们身心内部联通的桥梁吗?一些家长自身不了解儿童的早期阅读发展特点,有的甚至自己根本不喜爱读书,出于完成园方、校方的规定作业,才带孩子一起读书,并且希望孩子快点识字能独立阅读——这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毫无益处。任何一本书,孩子只要“我读过了、读懂了、读乐了”就是适合他们的好书,而不是指定图书才能给孩子带来价值。“别人决定我什么时候读、读什么书、读多少时间”式的强制性阅读,是无法培养出阅读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