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办事,看到儿科门诊外乌泱泱的家长和小朋友,难免有些心疼。奇怪的是,很多小朋友额头上都贴着“退热贴”,看起来肯定是正在发着烧。
这让我想起了上个月表妹的儿子发烧,表妹非要给儿子贴“退热贴”,儿子非哭闹着不让,贴上去一次,儿子用手抓下来一次。我到她家的时候,看到表妹的儿子额头上起了一片红疙瘩,这明显是有了过敏反应,可表妹却不知道,以为是儿子用手抓的。
“退热贴”到底管不管用?
“退热贴”是一种可挥发性液体凝胶,把退热贴贴在皮肤上时,通过挥发性成分,会带走皮肤表层的热量,从而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理论上是物理降温的一种。
无论是美国儿科学会、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还是应该NICE里,都没有提到过退热贴,退热贴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国家。
实际上,退热贴只是一种安慰剂。因为局部皮肤散热,对身体体温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人体的温度,会随着血液流动达到平衡。你只是给额头一小块皮肤进行降温,用手摸起来感觉凉凉的,缓解了对孩子生病时无能为力的焦虑情绪罢了。
“退热贴”并不是医用产品,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管用。但是,退热贴里面添加了冰片、薄荷等物质,可以给宝宝带来一些舒适感,如果宝宝不抗拒,是可以使用的,因为病没有太大坏处。如果宝宝很抗拒,甚至贴上去后有皮肤过敏反应,千万不要勉强宝宝。
市面上有些退热贴价格很贵,相比于它微不足道的退热效果,真的觉得有些浪费。
使用“退热贴”可以预防烧坏脑子?
发烧,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机制,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是说:“不超过38.5℃不要使用退烧药!”因为过度的降温,反而不利于自身免疫力的建立。
老人们经常说:“赶紧给宝宝吃退烧药吧,可别烧坏脑子了。”所以,为了保护宝宝的脑袋不被“烧”坏,又不想给宝宝吃太多的退烧药,年轻的家长喜欢上了“退热贴”,以为这样就能预防烧坏脑子了。
实际上,普通的感冒发烧,就算是体温上升到40℃,也不会烧坏脑子。真正能“烧”坏脑子的,是病菌,比如脑炎、脑膜炎导致的发生,病菌侵入了大脑,伤到了脑神经而引起的后遗症。或者是孩子本身有某种疾病,导致发烧时产生了“惊厥”,而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引起的后遗症。
在临床上,只要体温高于38.5℃的时候,及时服用了退烧药,控制住了体温,是不会烧坏脑子的。
给宝宝“退烧”,还有哪些误区?
1、给宝宝“捂汗”
这可能是老一辈的“土方法”,过去没有药可以吃,感冒发烧了只能喝一碗热水,然后蒙着被子捂汗。他们发现,出完一身汗以后,身体会轻松许多,所以流传到了现在。
这些方式可能只适合成年人,因为成年人能感知身体的不适。对于宝宝来说,很可能会导致“捂热综合征”,也就是缺氧、高热、脱水、抽搐、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因为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就算出现了身体不适,也不能准确描述,网上类似的新闻太多了。
2、温水洗浴
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流传一种方法,就是孩子发烧的时候,给孩子洗个热水澡,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不可否认,这种降温方法效果的确很好,但是,家长们却忽略了,孩子发烧的时候,本身精神就差,免疫力低下,洗澡后容易造成身体寒战,发烧更厉害。
3、酒精擦身
孩子发烧时,皮肤的血管会扩张,如果使用高浓度酒精,大面积擦拭身体,会引起皮肤快速收缩,这样不仅不利于散热,还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感。另外,酒精挥发后,会警告肺泡吸收,也能通过皮肤吸收,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酒精中毒。
4、刮痧退烧
暂且不去讨论刮痧是否具有科学性,像这种民间土方,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痛苦。宝宝皮肤娇嫩,用刮痧的方法,很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如果是家长从网上学来的,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贸然给自己孩子“刮痧”,只会给孩子造成身体伤害。
宝宝发烧,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首先,观察孩子的情况,包括每天吃饭、睡眠、大小便、精神状态等,如果宝宝跟平常一样,看起来很状态很好,就可以在家里观察。如果发现孩子精神萎靡、不怎么吃饭,甚至有些昏迷的情况下,医院,不要在家里等。
给孩子吃退烧药,首选“布洛芬”,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药。当然,你一定要对“布洛芬”有详细的了解,或者曾经给孩子吃过很多次,有一定的经验,才能在家里自行服用。
关于什么时候吃药,也不必非要等38.5℃这个界限值。有些孩子就算烧到39℃,依然精神状态饱满,那就可以再等等。有些孩子烧到38℃,就已经状态很差了,哭闹、烦躁,这个时候也可以直接服药。
关于物理降温,我们只推荐一种:温水擦拭身体局部。端一盆温开水,用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后颈、腋下、大腿根部,反复擦拭10分钟后,宝宝的体温会有所下降。而且,这种物理降温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给孩子造成任何伤害。
宝宝发烧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仍然在用那些“土方法”。有护士长开玩笑说,孩子发烧,退热贴得先贴妈妈头上,让妈妈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