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信、不照搬,教育就是在反复尝试,不断失败当中摸索着前进,没有统一的标准。孩子入园前有分离焦虑症,总是喜欢抱着一个安抚巾或者玩具不松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做呢?
今天分享一本获得凯迪克大奖的绘本《阿文的小毯子》。隔壁阿姨给支了很多招,阿文的父母也试过很多方法,终于找到了一条最符合阿文情况的解决方案。
故事里的小老鼠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他非常喜欢这条小毯子,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它。阿文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条小毯子,马上要进入幼儿园啦,还是走到哪儿都会带着。就连隔壁的阿姨也会忍不住说:“阿文已经长大了,怎么还带着小毯子到处走呢?”
于是,隔壁的阿姨就开始给阿文的爸爸妈妈支招了。阿文的爸爸妈妈给阿文讲毛毯小精灵的故事,告诉他只要把毛毯放在枕头边上,晚上小精灵就会给阿文送来一个小礼物。可是,阿文不想要这个小礼物,他还是想要他的小毯子,于是就把他的小毯子藏在了自己的裤子里。毛毯小精灵的招数失败了。
爸爸妈妈又说,毯子又破又旧又脏,还是扔掉好了。但是在阿文眼里他的小毯子很好,他不舍得丢掉小毯子。然后,隔壁的阿姨又来给阿文的爸爸妈妈支招啦,让他们试一试给小毯子泡醋的方法。即使把小毯子泡过醋,阿文仍然可以忍受有一股怪味的小毯子,自己走到哪里,就会带着这个小毯子。
幼儿园快开学啦,阿文的爸爸妈妈非常担心。他们打算直接告诉阿文不能够带小毯子上学。这种直接的拒绝,阿文听了以后哭得特别伤心。看着阿文哭得特别伤心,爸爸妈妈决定,“我们再想想办法”。
于是,阿文的妈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阿文的妈妈把小毯子剪成了一块一块的小布,然后做成了很多条小手绢。小手绢成了小毛毯的替代品。阿文很开心地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条小手绢。
进入幼儿园是小朋友和大人的第一次分离。不少小朋友都会出现分离焦虑。所以,为了安抚这种焦虑的情绪,小孩子们会选择带一件贴身携带的小物品。比如阿文的小毯子,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小玩具。故事里,阿文的爸爸妈妈尝试过很多种方法。直接地拒绝,或者间接地告诉他小毯子不好的地方,或者想要给小毯子寻找一个替代品。但是这些方法都失败了。直到阿文的妈妈想到把小毯子变成手绢,用另外一种形式保存了小毯子。
故事里阿文的爸爸妈妈充满了耐心和爱心。教育的过程不是为了急功近利地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小孩子入园的时候不能带着小毯子。这个不是一个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孩子的成长,成长是自我的分化,自我的分化代表着我有独立选择的意识,我有与他人与众不同的权力,我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同。
阿文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一条小手绢儿,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阿文的父母把小毯子变成小手绢,既保护了阿文的与众不同,又让阿文获得了成长。小毯子变成小手绢,阿文从心理上接受了,这就是一次成长的跨越。
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路上,周围会有很多声音,就像故事当中的隔壁阿姨这个形象。他们的这些建议可以去尝试,但是不能去照搬。阿文的父母根据阿文的具体情况,最终找到了一条最符合阿文情况的解决方案。
不轻信、不照搬,教育就是在反复尝试,不断失败当中摸索着前进,没有统一的标准,周围人的声音都只是参考。想让孩子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父母首先要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相信你才是最懂自己孩子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