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小孩都有一件十分依赖的东西,有的是毯子,有的是布偶,这件东西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最明显的便是在孩子们要睡觉的时候,必须有这件东西的陪伴,而有些孩子甚至连吃饭玩耍都一定要带着它。很多宝妈对于孩子对这些非生命体的依赖感到十分的担忧,担心孩子过分依赖非生命体而影响了正常亲密关系的建立。
其实孩子所依赖的这一件非生命体对于他们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一部绘本《阿文的小毯子》专门将孩子的这种依赖呈现了出来,向家长描述了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么重要。绘本的语言生动形象,画面温馨有趣,主要讲述了小老鼠阿文与他的小毯子之间发生的温暖的故事。
本文主要从绘本概要、绘本解读、绘本现实意义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绘本概要——《阿文的小毯子》
小老鼠阿文十分喜爱他的小毯子,不管什么时候都想要带着它,怎么也戒不掉,即便是吃饭或者走路,甚至出门的时候,阿文都要带着这条小毯子。渐渐的,小毯子变得很脏很臭,但是阿文一点也不嫌弃它,而是一直对小毯子爱护有加。
本来阿文的爸爸妈妈看到阿文这么喜欢小毯子,就没有阻止他与小毯子在一块。不过有一天,隔壁的阿姨告诉他们,不能让阿文这么依赖小毯子,这样会让他变成长不大的孩子的。她固执地要求阿文的爸爸妈妈要阻止阿文对小毯子的依赖,她认为这种深度依赖会影响阿文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开始,阿文的爸爸妈妈听从了隔壁阿姨的建议,开始阻止阿文对小毯子的依赖,可是当他们看到阿文十分伤心的时候,不忍再抢走阿文的小毯子,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小毯子剪出来,变成了许多条手绢,让小毯子能够以另一种方式一直陪伴着阿文。
其实对于阿文来说,这个小毯子不仅是一个物体,更是孩子的一种情感寄托。爸爸妈妈将小毯子变成小手绢方便随身携带,不仅帮助阿文缓解了失去依恋之物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也让阿文能够用另一种方式来获得温暖和依赖。
二、绘本解读——过渡性客体和假象伙伴
仔细观察大家都会发现,不仅是阿文,每个小孩子身边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小毯子,而且他们对它十分的依赖。很多家长都无法理解孩子为何对一件物品如此迷恋,有时候会像绘本中的隔壁阿姨一样,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剥夺孩子的依恋权利。例如为了让孩子摆脱依赖,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将其所依恋的东西扔掉或者换新,从而导致了亲子矛盾的发生。
1、过渡性客体
其实,不管是绘本中阿文的小毯子,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所依赖或者依恋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过渡性客体,这是孩子的第一件所有物,他们能够让孩子获得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年,英国儿童学家唐乃德·温尼克特曾经提出过过渡性客体的概念,即过渡性客体就是指婴儿为抵御分离焦虑并获得自我满足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非我所有物。
简单的来说,过渡性客体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用来取代母亲所给予的安全感的一个完美替代品。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会把妈妈当做自己的一部分,从妈妈的身上孩子能够获得安全感。但随着年龄的逐渐成长,孩子会发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个整体,有时候当孩子需要关怀时妈妈却没有办法陪伴在他的身边,这时候孩子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过渡性则帮助孩子解决了这种焦虑。当孩子不得不接受与妈妈之间的分离时,他们会选择一个东西来替代分离的妈妈,并且与这个物品建立长期的稳定关系,以此来抵抗自己心中的不安和孤独。
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过渡性客体的存在是必然的,它能够替代母亲带给孩子温暖与安全感,在孩子情绪失控时,它还能够成为安抚孩子情绪的一个好帮手。
二、假想伙伴
在绘本中,阿文的小毯子是脏兮兮的,阿文总是说: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也喜欢。所以他会将橘子汁、巧克力、牛奶、冰淇淋、苹果酱、蛋糕等等好吃的食物都跟小毯子一起分享,导致小毯子上都是脏兮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阿文来说,小毯子已经不单单是一件简单的物品了,它不仅能够阿文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还成为了阿文可以分享一切的假想伙伴。
假象伙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己虚拟出来的一个形象,孩子可以与之进行对话和游戏。假象伙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它却是真实的。
三、绘本的现实意义——如何对待孩子的恋物情结
1、理解孩子,不过分干涉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
当家长看到孩子开始对某一物品产生依赖时,不需要着急焦虑,反而应该开心,因为孩子已经进入成长的下一个阶段了,他已经能够理解除了自己之外原来还有别的重要的东西。
在这个时候,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不要急着将孩子所依恋的东西扔掉,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还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用自己的方式来向孩子表达对他的认可和理解,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良好的共情思维有利于健康亲子关系的养成,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是成长过程中十分正常的现象,家长要认真对待,理解他们,不过分干涉孩子,不要成为《阿文的小毯子》中的隔壁阿姨。
2、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