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反复发烧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谈滥用退热贴及冰敷退烧的危害一 [复制链接]

1#

文?杨凡丫爸

图片?网络

退热贴是从日本引进的,冰敷是西方曾经流行的一种物理退烧法,自从引入中国后都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退热贴因为价格低廉方便易用也不用口服而深受欢迎,生产厂商和部分不明就里的医生把退热贴冠以绿色无副作用的宣传,加上普通父母长期的潜意识里对发烧会烧坏脑袋的恐惧,俨然成了大部分中国父母必备的退烧神器,医院对待高烧病人也会用冰敷退烧。但现实情况却是,无论是用退热贴还是冰敷对于90%的发烧非旦没起到退烧的作用,而且还产生了诸多副作用,甚至很多惊厥抽搐就是滥用退热贴和冰敷惹的祸!但很多父母竟对此毫不了解,而由于受到现代医学过于直线性的治疗思维影响,很多西医生似乎也并未认识到滥用退热贴及冰敷退烧所带来的危害,虽然这两种方法副作用没有抗生素和激素如此引人
  首先有必要解释下发烧会烧坏脑子的误导性言论,现在无论是中西医都有个共识,就是普通发烧是不会烧坏脑子的,除非是超过41°C的超高热或脑膜炎引起的发烧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脑膜炎,体温在41度以内都是不会烧坏脑子的,但之所以在高温时需要及时做退烧干预,是因为高热下容易引发惊厥或出现扁桃体炎等后遗症。有的父母可能会说,那我怎么知道孩子不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哪?根据西医学的权威资料,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和普通发烧症状区别比较明显,脑膜炎的发烧不会有外感症状,除了严重头痛,脖子僵硬,往往会伴随有昏睡、出皮疹、反复呕吐、畏光等症状,因为有些孩子小不会表达,可以看孩子精神,只要精神好,就可以排除有脑炎发烧的可能,还有就是脑膜炎的孩子在平时就会有问题,而不用等到发烧时才会有所察觉。

图片来源网络


  要想搞明白为什么退热贴和冰敷对绝大部分发烧有害无益,得先了解发烧的实质。我们知道人体一年四季体温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内外体温相差很小,基本上正常人的体温在36.2-37度之间,发烧时例外),人体一方面产热,一方面散热,就能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换句话说,在体内温度高时,人体会通过出汗来调节内外体温的平衡,假如产热大于散热,就会引起发烧,而人体散热的途径,不外有两个,一个是从汗走,一个是从二便走。临床中遇到的大部分发烧都是无汗发烧,无汗发烧意味着毛孔的散热通道不畅了,而寒主收引(热胀冷缩的原理),只有感受外寒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无汗发烧,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对于发烧的处理只要是无汗的都得解表发汗。很多人以为手脚热的发烧就是风热,这是对中医的误解,只有那种汗出烧不退(是一边发着烧一边出汗,但体温却不因为出汗有一点下降),且伴有舌质红嘴唇红口渴喜饮的发烧才称得上风热发烧,但现在由于空调的广泛使用以及现代人普遍呆在家里和办公室的时间太多,所以纯风热发烧已经很少遇到了。毫无疑问,退热贴和冰敷都具有寒凉的属性,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类中药,那肯定属于寒凉药,所以对于纯风热发烧,用退热贴和冰敷都是合适的。但对于无汗的发烧来说,本来就是有外寒了,再使用退热贴或冰敷,就相当于人为的加重了外寒,而刚才说了只要是无汗的发烧都需要解表发汗,在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约束下,退热贴或冰敷让毛孔闭合更紧使人体更不容易发汗,增加了退烧的难度也延长了退烧的时间。有人会说,无汗发烧也不用非得出汗吧?用肛塞剂等泻药让热从大便走也能退烧,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热可以从大便走,但出汗是人体的基础功能,如果连出汗功能都受到抑制了,就是说毛孔的散热功能得不到恢复,那各种因为出汗功能受阻导致的后遗症也会伴随着患者,而之前我说过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智能的(详见小儿推拿治病原理,自愈力与防御系统),只要有外寒闭表的情况存在,人体正气一得到恢复就会发动阳气试图冲破这个阻碍恢复人体正常的散热功能,而这种正邪对抗往往会导致发烧,或者会出现各种皮肤病,比如说有些荨麻疹就是因为汗出不畅引起的,所以中医上对于无汗的皮肤病都会用到解表发汗的方法。另一个明显的副作用是,降温贴或冰敷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局部降低皮肤表面的温度,基本不会影响到内部体温,这往往会掩盖真实的发烧情况。举个例子:比如孩子已经烧到39度了,使用退热贴或冰敷后量到的表面体温可能只有38度,但实际上内部体温还是39度或已经超过了39度!如果你跟医生说量到的只是38度,医生就可能当38度的发烧处理!但退热贴和冰敷最严重的副作用在于容易引发高烧惊厥抽搐甚至死亡,这方面虽然有少数医生做出了反思,但更多医生却在出问题时明知是这类错误干预导致的严重后果却没有尽到告诉患者的责任,甚至往往还把问题推给患者,说体质太差或什么严重细菌感染造成,这是比降温贴和冰敷滥用更可怕的现实。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降温贴和冰敷滥用导致的惊厥抽搐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但却很少有人跟这两种东西联系起来,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案例(皆来自公开的文献资料)

冰敷降温致惊厥患儿发作3例分析

马冬梅张翠清张彩云

河南医院,

《中国误诊学杂志》年第8卷第11期,-页

冷冻疗法/副作用发作/病因学人类

对冰敷降温致惊厥患儿发作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分别为3岁、4岁、6岁,男2例,女1例,患儿体温均在39.5℃以上均以抽搐入院,经止惊药物推注,刚被控制,处于未清醒状态,肌张力稍高,医嘱冰敷降温,即予头部、腋下、腹股沟处冰敷,约3~5min,出现四肢抽动,再次惊厥,经撤去冰敷保暖后,抽搐缓解。

作者:章真如全国名医院业务副院长、名誉院长年夏季高温季节,本院某老医生的亲戚,女60岁,中暑高热昏迷,体温40~C。当时有一西学中医生在旁,主张大量冰敷。我碍于中西医关系,未便阻止,结果买了30根冰棒,敷在患者胸腹部,结果愈敷而热愈炽,卒至昏迷加深,第二天清晨死亡。冰敷可不慎乎,如果当时用中药清暑解热,开窍豁痰,其中暑昏厥,并不致成死亡。

之所以会导致这种严重后果,是因为大部分发烧其实都不适合使用降温贴或冰敷。

图片来源网络

临床中使用降温贴和冰敷容易引发惊厥抽搐的发烧有两种,一种是手脚冰凉的高烧,这种发烧的孩子就算不使用降温贴和冰敷都容易出现惊厥抽搐,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种体会,但如果使用降温贴和冰敷后,导致惊厥抽搐的几率会大增,这种反应其实是高烧时体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的一种肌肉痉挛,一个常识应该熟记于胸,即人体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发烧还是不发烧,体内外的温度都应该是相对恒定的,我说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就是说体内温度如果是39度,那手脚表面也应该差不多这个温度,这种是正常状态下的发烧,假如发烧时手脚发冷,比如体内温度仍然是39度,而手脚表面的温度是37度,那人体就很难适应这种温差从而导致痉挛的出现。而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正确方法是以最快速度让手脚暖和起来(简单点用热水袋温敷或热水泡脚都可以),而不是做相反的处理,细心的父母应该留意到,只要孩子发烧时手脚暖和,是不容易出现惊厥抽搐的。另外一种是外寒伴积食的高烧,这种高烧意味着人体赖以散热的主要通道都堵住了,一边是寒气闭表使热不能通过毛孔有效散出去,一边是因为积食内热也不能通过大便有效排出,这时的人体就像内部起火的土房子,本来窗户如果打开还不会烧得那么快,房子里的温度也不会那么高,但如果把窗户都用水泥板给封上,大火就会往屋顶冒,房子内的温度会急剧上升,房子很快就会给烧没了。学过中医的应该知道,火性炎上,就是火有往上走的特性,所以一般情况下高烧时人的额头比起其它部位都热,人在高烧时也容易出现扁桃体炎喉咙肿痛的症状,这都是火性炎上的属性使然。外寒伴积食的高烧如果贴降温贴或冰敷,在寒性收引的作用下,毛孔会闭合更紧,体内产热有增无减,而此时体内的热量既没法从大便走(因为大便不通),也不能通过发汗排泄出去,更多的热量就会往脑门窜,而中医上有热易扰心神的属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在高温下工作都会觉得特别烦燥),所以高热惊厥就出现了,严重的话烧坏脑子也是可能的,就像上面引述资料中的那个案例一样。这种高烧正确处理方法是既要解表发汗又要通便,即用所谓的表里双解法。另外要强调的是,半岁以内的婴儿在高烧时如果滥用冰敷退烧,因为婴儿大脑神经发育很不成熟,不能适应表面温度的骤然下降,更加容易出现惊厥抽搐甚至死亡,千万慎重。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