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嵩岩老师一向很重视舌诊,她认为舌象的变化直观易察,较少受外界因素影响,在妇科临床中,舌诊具有重要的认证价值。在多年的临证治疗中,柴嵩岩老师善用舌诊,临床效果卓著,据柴老回忆,对于许多疑难病例的治疗获得成功就是凭借舌诊经验,通过观察舌象细微的变化而实现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实在是有总结提高的必要。柴老辨舌的内容主要包括舌色、舌形、舌质、舌苔等几方面。柴老往往通过舌色主要辨阴阳气血之盛衰,通过舌形与舌质主要辨脏腑之虚实,通过辨舌苔与兼色主要辨肠胃虚实、气机升降与运化及邪正进退与夹杂,辨证层层深入。舌色文章链接舌形、舌质文章链接舌苔
舌苔指舌面上的覆苔,为脾胃之气上蒸所形成,柴老认为舌苔主要反映肠胃虚实、气机升降与运化,以及邪正进退。舌苔的变化要与舌质、舌色结合起来判断才具有意义,单独根据舌苔变化判断病情是比较片面的。舌苔从形质上分主要有薄、厚、无、腻、干、剥脱等,从颜色上分主要有白、*、灰、黑等。同时随着季节的不同,舌苔也会有轻微的变化,如春秋时舌苔较夏冬时要略薄一些,应注意考虑。
(1)薄、厚、腻苔:薄苔多见薄白苔、薄*苔。妇科疾病中,这样的舌苔多意味着病势较浅、较轻。薄白苔为正常舌苔;*苔多为有热之象,多为肺胃之热,但热势不重;厚苔多见白厚苔、*厚苔、*或白厚腻苔。
妇科疾病见到这样的舌苔,多为湿浊、湿热、积滞等情况,但是否为湿浊困脾或脾肾两虚,或阳明积滞,以及是否已化热入血等,还要与舌质结合起来考虑。若是灰苔、黑苔,多为厚腻苔,在妇科疾病中较少见到,一般为积滞日久,化热生痰之象,也可为寒湿之象,具体要根据舌的形、质、色等表现来判断。肥淡黯多为寒湿之象,红绛多为积热之象(图11、图12、图13)。
薄*苔
白厚苔
厚腻苔
(2)干、无、剥脱苔:干苔多见*干苔与白干苔,总为津液受伤、阴津不足之象。*苔多合并有热象,而热象在脏在腑则又要根据舌形、舌质、舌色来结合判断。一般舌的形、质、色变化不大的热象多在腑,而舌的形、质、色出现明显变化则说明其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图14、图15、图16)。
舌苔由胃气所化生,舌苔剥脱总为胃的气阴不足之象,或见其他脏腑阴亏。剥脱部位不同,对应的病情也不同。剥脱在舌的中心部多为胃阴不足,在舌前多为心肺阴不足,在舌根多为肾阴不足,在舌侧一般有左肝右肺的对应关系。
无苔为气阴大虚、久虚、气血不足之象,临床多见于久病的患者。而无苔与剥脱的不同在于,剥脱苔多是阴亏,而无苔通常是气阴大伤、气血不足,脾胃之气生发无力,是脏腑之气不能蒸腾上升,其病理已不仅限于胃阴不足了。在治疗上一定要结合临床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健脾、温肾、养心气(因火生土之故)等治则。
无苔
白干苔
剥脱苔
本文摘自《柴嵩岩中医妇科舌脉应用》。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柴嵩岩中医妇科舌脉应用》,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基础与临床两方面介绍了柴嵩岩老师在临床中应用舌脉辨证诊查疾病的理论和经验。总论简述了辨舌、辨脉的基本概念,以及舌、脉象的分类要点。各论从具体病种和临床病例出发,详述了舌脉辨证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其间蕴含着柴嵩岩老师浸淫临床六十余年的深厚学术经验,体现了中医传统诊断疾病方法的现实意义。本书内容精练,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不失为中医临床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阅读参考的实用读本,可供各大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临床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柴嵩岩中医妇科舌脉应用》。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国医大师柴嵩岩舌诊要点之舌色(附图)●国医大师柴嵩岩舌诊要点之舌形、舌质(附图)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