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反复发烧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诚健康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学习急 [复制链接]

1#

烫伤之后立马抹牙膏或者酱油?流鼻血立刻仰头举胳膊?癫痫发作在嘴里塞筷子塞手指?溺水倒挂控水?鱼刺卡喉吞米饭?这些在电视剧、短视频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急救方法,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几个,抑或是否实践过其中个别方法,也不知道大家对这些急救方法是持信任态度还是质疑态度。但是阿诚今天想特别严肃地跟大家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当真遇到这些突发意外,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因为多一个人知道正确的急救方法,就可能少一桩悲剧发生。

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有这样一组关于各国基础急救技能普及率的数据,其中,德国为80%;法国、澳大利亚为40%;美国接受过CPR技术(即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超过万人,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日本更是早在年便将心脏急救纳入学校必修课程,覆盖小学甚至是大学全年龄段,要求每一位学生都会实践操作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以至于其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率甚至高达92%。

而在中国,这一数据仅有不到1%。掌握基础急救技能的人员极度匮乏,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每一年都反反复复地有相类似的悲剧在发生:

今年早些时候,一位实名认证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院医生的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介绍医院的悲惨案例:一个3岁的孩子因出鼻血采用了仰头止血的方法,结果血液凝成血块,堵塞了气管,最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年11月,深圳一名5岁的儿童发烧抽搐,妈妈担心他咬到舌头,便用纱布缠住筷子自制“压舌板”。结果反而造成了孩子口腔损伤,险因满口鲜血窒息。

年1月,广西玉林一6岁男孩吃饭时不慎被花生堵塞气管,家长慌乱送医,期间采取了用手掌拍打小孩背部以及倒背的急救措施。然而不幸的是,医院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口唇发紫、瞳孔散大,经抢救无效死亡。

……

原本这些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凡身边有一个人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急救知识的话。

比如前两天微博热搜榜上的#怀孕八个月老师海姆立克法救吞糖女孩#,贵州黔南留守儿童之家,已经怀有8个月身孕的老师在危急情况下冷静运用所学知识,仅用三下就帮助已经窒息无法讲话的女孩将糖吐了出来,脱离了危险。

在那条新闻报道下面,还有数位用户讲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海姆立克法帮助家人转危为安的经历:

这些经历,事发过后仍旧让人后怕,但同时也让人忍不住感慨一句“幸好幸好”。

一些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科普

那么,上文中反复说的海姆立克法究竟怎么操作呢?以及在遇到一些其他诸如烧伤烫伤、跌打损伤、抽搐晕厥的情况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怎样的呢?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有效治疗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急救法。其操作方法是:

如果患者清醒,操作者站在患者的背后,双手从其两侧腰向其腹部前面握拳,重叠之后再用大鱼际肌从患者的上腹部向内向上快速的冲击,使膈肌上抬、胸腔的压力增高,从而有一道力气向肺部与呼吸道冲击,物体从而从口腔排出。

如果是比较肥胖的人或者孕妇,则应给予胸部冲击。即将双臂放在患者腋下,双手放在胸骨下半部,以同样的手法冲击就可以。

但需要注意的是,腹部冲击法对1岁以下婴儿不适用,因其骨骼脆弱,可能反而会对造成二次伤害。因此,万一遇到婴儿急性呼吸道阻塞,宜采用拍背+胸部按压的方法。

同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哪怕已经通过上述方法排除阻塞物,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查是否还有其他隐性损伤。

鼻子出血

一旦发生鼻出血,要及时进行局部压迫,让病人低头、张口呼吸、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鼻翼,向后上方压迫,压迫时长应持续至少5分钟,然后检查是否止血。通常鼻血在5~10分钟停止。如果经过压迫2次后,仍止不住出血,医院进一步诊治。

惊厥抽搐

事实上,绝大部分抽搐甚至是癫痫发作时,患者都不会自行伸出舌头并咬伤,只是抽搐发作时牙齿可能会伤到舌头边缘的黏膜。所以,电视剧甚至不少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强行撬开患者嘴巴并让其咬住东西的做法完全没有必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清除患者身旁的尖硬物品,防止患者肢体抽搐时被物品碰伤划伤;用毛巾或厚衣服稍稍垫高头部,防治其抽搐过程中碰伤;缓慢翻转患者,使其保持侧卧位,方便口腔分泌物流出,避免窒息;解除患者身上过于紧绷的衣物,比如解开领带、领结,松开衣领等;最后,记录患者病情发作的时长也很重要,以便向医护人员及时反馈。

晕倒昏迷

遇到晕厥的人,首先要判断是否心跳呼吸停止。如果生命体征消失需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如果仅仅是晕厥,把患者叫醒并不是第一位,第一位应该是保证患者的安全,这个安全包括环境安全和呼吸循环稳定,立刻打,送医处理。

摔伤扭伤

一旦发生摔伤扭伤,千万不要随意“揉”,第一时间应当做的是固定和保护,以及冰敷。随意“揉搓”和“扳正”都有可能会导致伤情的扩大化:比如小血肿揉成大血肿,骨裂扳成骨折。

当然,如果不小心摔到撞到头部的话,除了不能随意揉之外,还应时刻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有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送医。

请注意!此处阿诚介绍的只是一部分突发情况的基础急救方法的基本原理,详细具体的操作手法,请读者朋友们自行前往相关专业科普平台进行学习。

比如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下的「急救知识」版块,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学习平台。

写在最后

其实,类似的急救方法每年都会有众多的专业媒体及博主反复进行科普。那么,今天阿诚再次整理推文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文章开头所讲的那句话,即使全网各种平台都在进行不厌其烦的科普,但目前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仍然不足1%,发生意外事件时如果附近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那么患者的生死几乎只能听天由命。

所以,没准这一次我们的推送能再多覆盖几个平日里对急救知识一无所知的读者朋友,进而多避免一桩潜在悲剧的发生。

当然,如果可以,阿诚希望,这些方法,大家不要有使用的机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